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影評:《小時代》裡的女孩友誼。



大陸早台灣上映,票房和罵名幾乎成正比,可是上映才十天,票房就已經突破了四億人民幣。

這就是郭敬明的電影《小時代》,但這樣的數字可一點都不小。據說,這是中國版的慾望城市,是一部友情至上的電影。可是直到今天,絕大部分對於《小時代》的評語,都是炫富浮誇的偶像劇,空洞而沒有內涵,只是一群俊男美女談情說愛的人偶片(除了HOLD住姊)。

這樣極大的反差吸引了我的目光,知道郭敬明是現在中國最成功的商業作家,也知道他自己從不諱言追求美好物質的生活,這樣的人,我想看看他怎麼定義「友情」。


主打友情牌的宣傳果然奏效,觀影的群眾多半是一群女孩子們集結而來,一個戲廳裡只有兩對情侶是件罕見的事情。電影開始前,不時可以聽到她們討論最喜歡劇中哪一個女孩子,沒看過書的我事先上網查了資料,知道最受女孩子們歡迎的兩個角色為顧里(郭采潔飾)和林蕭(楊冪飾),而現場少女的嘰喳聲也證實了這一點。

故事從四個女孩子在高中上台表演唱歌開始,結尾也以她們四人站在服裝設計秀舞台作為呼應。看了電影之後,才曉得對《小時代》的一切批評並不是無的放矢。不斷切換場景的運鏡,除了套上唯美柔焦的濾鏡以外,更多的是倉促的換景、不知所以然的慢動作配上貌似磅礡的配樂,讓人以為在看某位明星的音樂錄影帶,還有許多不合理的劇情常使人出戲。

的確是可以繼續砲轟《小時代》沙文,如其名所稱的小鼻子小眼睛看待夢想,強調微小而美好的存在卻只不過是自我侷限的代名詞。裡面的女性不是愛情腦殘如南湘,屢屢被打成豬頭還是愛著初戀男友;就是遇到事情除了哭以外就沒其他招式的林蕭。更別提純情總裁宮洺、純情公子哥顧源、純情男友簡溪,總在困難時刻毫無道理的英雄救美,個個都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第二個的絕世純情男子。這些角色設計,的確一個個都讓人難忍呵欠大翻白眼,但,我不想批判。

因為在郭敬明的電影裡面,他並沒有想要扛起批判資本主義的責任,他也不想讓他的女主角們個個都是獨立自主、能自我負責的新時代女性。他筆下的女性是如林蕭出場時所宣稱,那個平凡的、沒特色的上海女子。所以,《小時代》不是慾望城市,米蘭達終究得自己面對當媽以後的肥臀粗腿,如何兼顧律師工作和照顧小孩;凱莉終究得自己面對對婚姻的恐懼和如何履行對配偶忠實的承諾;夏綠蒂也終究得自己面對不舉的老公,還有對性生活的渴望;莎曼珊不在討論的範圍內,她永遠是最作自己的那個人。

但從郭敬明平板的角色設定中仍可理解,他強調的友情,是不問理由就能互相幫助的友情,是不需要個人擔負起自我責任就可以包容對方的友情,大家用西方的個人主義看待小時代,產生的只是不理解和偏見。

因為,《小時代》要頌揚的,是那份不管怎樣都不離不棄的浪漫友誼。

每一個林蕭都需要一個顧里幫她準備Plan b,因為她永遠不曉得怎麼處理緊急狀況;每一個南湘都需要一個林蕭理解她的為愛癡狂,因為初戀在她心中是不可磨滅的記憶;每一個顧里都需要一個唐宛如放鬆她緊繃的神經,因為她從不曉得如何放下自尊;每一個唐宛如都需要一個南湘為她設計一件美麗的禮服,因為她的內心其實住著一個愛漂亮的小女孩。

這樣,就夠了。這或許就是女孩們需要的友情。她們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批判。批評只會讓她們更固執激動,但理解可以柔軟她們豎起的尖刺。所以,儘管現實的黑暗無邊,我們仍能並肩向前行。這是《小時代》如此告訴信徒的。

你可以不認同《小時代》,但無法否認它反映了部分現實。不把自我友誼概念的定義權交付於郭敬明的手中,就是對《小時代》最大的抗議


因為,他無法定義我活的時代。我想活的,不是小時代。

4 則留言:

  1. 看了一些妳的讀後感或影評,覺得妳的觀察角度挺特別的說

    回覆刪除
  2. 我沒有看過電影,也不想看。可是這篇影評寫的實在太好了。我覺得這篇文章對這部電影及現象做了一些觀察,並賦予觀察意義。作者除了點出自己立場的評論外,還多了一種脈絡的理解,而這些理解具有一種通用的宏觀性。換句話說,電影的內容及品質不是重點,作者將這部電影作為一個社會現象觀察的媒介,論述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讓人不禁進一步的反思起自己的人生態度來了。總之,我喜歡這篇文章的風格,而且也讓我收穫良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的欣賞與回應,能被這樣理解真是為文的最大榮幸與樂趣。

      因為我覺得與其對這部電影謾罵批評他在女權上的落後,或是炫富的無恥等等,不如瞭解他為什麼會受歡迎較有建設性~也可以幫助釐清自己的思緒:)

      刪除
  3. 片名取小時代是不是因為認為二十世紀的中國是大時代啊(?)
    版大的氣勢好強 (抖)
    不想活小時代,是想...?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