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




《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延續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從《登峰造極》、《經典老爺車》等片以來,一貫明確精準的節奏來描寫人物的生平背景與心理狀態。在觀影前看到片長僅96分鐘時,我就有好的預感:這樣的時間用來拍攝真實事件是再好也不過了,可以集中火力描述事情發生的經過,毋需鋪陳太多,爽快地進入主題。

果然,克林伊斯威特沒有讓人失望。



從迫降事發的前夕開始講起,薩利和副機長聊著到了當地要吃什麼好、被同事調侃副業貌似搞得有聲有色;閒話家常的場景就像是你我上班一天的伊始。我想,這是導演將薩利機長去神格化的開始。

片中描述的薩利機長雖然冷靜自持,但是這樣的性格其來有自,絕非「英雄」二字能簡單歸納。青少年時期的他,跟隨曾擔任過聯邦政府民用飛行員訓練項目的飛行教員,學會了如何駕駛飛機。(註1)也曾在空軍生涯期間,成功將機體受損的軍機平安無事地開回基地。這些片段以自然的倒敘手法穿插在迫降哈德遜河面之後,薩利看到某些場景時出現的回憶片段,流暢地使這個角色透過這些細節而立體化。

因為42年的飛行經驗,因為豐富的學經歷,因為鮮明的人格特質,才能使薩利在同時失去兩個發動機到成功迫降至哈德遜河面只有短短208秒的反應與決策時間中,做出了「事後」被證明為正確的判斷。會說事後二字,是因為我們只能以成敗論英雄。試想,如果迫降哈德遜河面是當時唯一的選擇但仍然失敗的話,會遭受到什麼樣的評價呢?英雄是什麼、如何被確認?應是這部電影要探討的重點之一。有沒有比被稱呼為英雄更重要的成功因素,則是觀影之後觀眾所要思考的。

在片中,導演沒有浪費時間營造不必要的張力。克林伊斯威特沒有將NTSB(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形塑為反派,而是透過其盡忠職守的反覆詰問、模擬飛行員坦率地承認真人模擬是失敗的,以及薩利緊張卻不失優雅地為自己辯護的過程中,嘗試在盡量還原事發過程的前提之下仍能保有戲劇效果。這樣自制而恰到好處的情緒渲染,讓人能夠專心在此片的核心議題上:在一切走向自動化的年代,我們斷無可能拒絕真人的寶貴經驗。那仍是挑戰極限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關鍵。

最後,我們和薩利一起透過聽證而見證了奇蹟確實發生過。但,那不是憑空而至,而是透過所有人員畢生的付出、練習、擁有凝視危難當頭的勇氣,以及公開事後檢驗過程的氣度等所成就的一次非凡事件。

薩利機長不是英雄,而是一位專業的飛行員,別用英雄這兩個字粗糙地略過他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是這部電影所要彰顯的核心價值。

註1:當時薩利學會的飛機型號為「旋槳式阿爾卡7DC型」飛機。

-----------------------------------------------------

寫這篇文章時感到十分羞愧,因為上一篇看完電影後寫的認真心得竟然是好幾年前的事了。今年初在日本實習時,因為一直查閱外文資料而懷念中文的心情,所寫下的要努力寫讀書心得的諾言也一再延宕,我不可以再這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