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在飛機上看了冰雪奇緣的前半部,近日終於有空檔補完後面。看完整部之後,我對於其能超越玩具總動員的票房感到些許訝異。想先寫在文前的是,我並不覺得這是一部不好看的動畫片,相反的,冰雪奇緣的音樂和場景佈置讓人嘆為觀止,Let it go的主題曲更是直到今日,我都還能聽到大人或小孩走在街頭哼唱。
我感到疑惑的,是這麼一個簡單線性的主軸:「愛能融化冰雪」為何能如冰風暴般席捲世界?首先浮現我腦海的是,或許不須以太複雜的眼光看待愛的力量,那股渴求反璞歸真的心態,充盈在每個倍感現實壓力的成人世界中。所以,當這樣猶如宗教宣言的標語,以Idina Menzel的千鈞之勢唱破冰凍大地時,成人會能感受到比兒童更多的震撼,與,一直得不到的溫暖吧。
Elsa那從未得過理解而冰封的心,是否是我們長大成人以後,不得不吞下的苦澀果實呢?成年以後,我們甚少感到做決定的喜悅,而時常忍受不得不擔負的責任。當個好人,不要感覺這世界的惡意,但在心底深處,我們仍渴望被瞭解被Anna犧牲自己擋在眼前的愛。
然後,相信,愛能起死回生,愛能融化冰雪,愛是使人們必須接受原始的自己。
這樣的想法隱約令我感到不安,我沒有辦法因為標語而感受到力量。或許有人會批評,那是因為我離童稚太遠。但就是因為我離不用負責任何事的童稚太遠,才會對這部成為動畫影史第一名的主旨心生警惕;而我也不想成為被冰雪麻痺無視於愛的成人,所以我懇切的希望,在全盤接受這種精神等於一切的教條前,我們能有時間和距離停下來看看「精神力」會將我們帶往何處。
我希望,愛就對了,不是成為另一個廉價的標語,而是成為一種沒有危險的行為方式。
但可惜的是,成人無法得到這樣簡化的力量。因為在成人世界之中,秉持著「做就對了」而憋著氣往前衝的行為,往往得到做就錯了的結局。在各種認知心理學和心靈書籍大行其道的現今,我們並不缺少培養精神力的養分。但在這些困境與書籍反覆出現的現象下,是否反映除了精神力以外,我們仍需要實際的作為。
高唱做自己以後,我們仍然不能肆意做自己,因為壓抑天性和肆意為己只是兩種不健全的極端。如果成人耽溺於這樣一時的安慰之中,無異於飲鴆止渴。
所以,我希望,在感動於Elsa終於獲得愛被理解的同時,也別忘了她相映的控制了自己,只給雪寶專屬的一片雪雲。這兩者是無法切割只取前者吸收的,Elsa終究得用實際的作法,證明她有能力獲得愛,並學會使用愛帶來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